来源:吴晓波频道CHANNELWU
开启今天的话题前,小巴先邀请大家代入一下以下场景:▶▷风华正茂的大学生版小巴,正在学校礼堂准备社团活动PPT,突然电脑过热死机。眼看活动开始只剩下1小时,小巴马上打开某APP平台,下单了移动硬盘转移文件,还买了散热支架避免再次过热。20分钟后,物资准时送达,活动顺利完成。
▶▷忙碌了一周的白领版小巴,受朋友邀请周末露营,直到周五下班才想起来没买帐篷。晚上9点,小巴惊喜发现有商家支持“夜间配送”,不到1小时,崭新的帐篷和专业工具箱就出现在家门口,计划顺利成行。
这些正在真实发生的生活场景背后,是眼下打得火热的新型商战——即时零售。
简单点说,“即时”,意味着从生鲜蔬菜到生活日用,从3C电子产品到美妆潮玩,“万物皆可外卖上门”。
就在此时,巨头们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已经“杀红了眼”——美团闪购赞助了最火脱口秀,喊出了30分钟送到家;淘宝闪购冠名了当下火爆的苏超“梗王”常州队,还开启了500亿元补贴计划;京东在刘强东亲自送外卖引爆全网后,紧接着甩出了“好物最快9分钟秒达”……

图源:网络
商务部数据估算,2025年即时零售的市场规模将大幅增长到1.5万亿元。到2030年,新市场有望达到2万亿—3.6万亿区间,大约有年均25%的主流增长预期。
这场新一轮的“最后一公里”之争,涉及流量、履约、技术,正悄然重构消费市场的格局。


为何爆发在2025年?
对于身处城市的消费者来说,用外卖的方式购物、送药、送生鲜,或许早已司空见惯。
但如果把场景拓展至全国,甚至让大多数县城都实现覆盖,不难想象,这背后需要构建一张极其复杂的供应链、物流与人力大网。
比如本地没有的生鲜类食材,需要全程冷链车保驾护航,才能在运输中锁住水分与鲜甜;动辄数千元的高端数码产品,县城没有专卖店,需要通过周边前置仓提前囤货。
和“苏超”由江苏省政府牵头主办类似,即时零售在2025年爆发,也符合“官方搭台、民间唱戏”的脉络:
◎ 2023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明确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全面推开“15分钟便民生活圈”,要求步行15分钟内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并明确支持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即时零售模式。
◎ 截至去年底,全国已建成了4321个便民生活圈,覆盖近1.07亿居民。这些圈子通过整合社区商超、便利店等资源,为即时零售提供了密集的线下履约节点,大幅降低配送半径与成本。
◎ 这期间,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冷链物流政策,补齐生鲜与高损品类的供应链短板。如福州对冷库改造最高补贴100万元、冷藏车购置补贴20%;甘肃等省打造“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推广“夜间、分时段配送”,解决时效与损耗问题。
◎ 城市以外,政策要求2025年实现“县县有物流中心、村村有快递站点”,农村快递覆盖率达95%,为美团、京东等服务县域市场扫清了障碍。

智能机器人服务现代冷链物流园
可以说,15分钟生活圈的高密度场景,冷链政策突破的品类边界,县域物流网络开拓的下沉通路,共同构成了即时零售2025年爆发的“基础设施三角”——若在2023年,技术与基建尚不足以支撑全品类扩张。
接下来,无人机配送、自动驾驶、AI调度在这两年纷纷实现了商业化,促成了供应链、配送的成本下降,对行业产生了协同效应。
需求端,后疫情时代的消费者对“即需即得”的支付意愿显著增强,尤其在“宅经济”与“懒人经济”驱动下,95后人群更加注重配送速度。
这一趋势也带来了品类变革:有头部平台“外卖”的非餐品类占比超60%,生鲜、数码3C等品类增速超70%,游泳用品、应急药品等品类爆发式增长,夜间到家经济火爆。
在此基础上,互联网巨头们借助政策红利快速规模化,布局高毛利率产品,完成了初步的商业闭环。
用大白话说,就是线上线下在“掰手腕”的过程中,线上正一点点建立自己的优势。
在过去,零售行业赚钱一是靠品牌溢价,二是靠渠道。然而随着制造业产能过剩,商品高度同质化,零售品牌之间的技术差异愈发微弱。同时,信息渠道多元化和透明化,让消费者能更客观地比较商品价值,品牌光环正在逐渐消失。
上一轮的电商崛起,淘、拼、抖、东等巨头改变了买卖渠道,但它们实际上没有彻底解决零售业最核心的效率问题——零售的本质,可以理解为用更低的加价和更快的周转,把商品高效地送到消费者手里:简而言之,就是“多快好省”四个字。

高温下的外卖员

“木桶”的竞争
站在消费者视角,“多快好省”之中,“快”又是相对更直观的竞争维度。
但真正的“快”,不但需要压缩配送时长,还要通过全链条仓配体系,让商品离消费者更近一点,实现“下单即达”。
这也就意味着,想参与这场涉及消费者、平台、供应链、配送团队四方游戏的互联网巨头,至少需要具备一定的线下基础设施作为支点——要么拥有骑手团队,要么有仓配体系等重资产布局。
因此,当前赛道呈现美团、阿里系(饿了么)和京东三强主导的局面,三者凭借成熟的配送能力或物流体系构成核心竞争力。相对地,尽管抖音、拼多多加速入局,并分别拥有流量或低价优势,但都因线下履约的“木桶短板”短期内无法补齐,处于竞争边缘。

从流水线上取到生鲜菜品并配送的外卖员
围绕着“多快好省”,“三巨头”正在借助不同的资源,展开差异化攻防:
美团在本地生活领域深耕多年,拥有超600万骑手网络和丰富的商家资源,覆盖了90%以上城市核心区的“30分钟达”“快”的能力顶尖。
而它的挑战在于,担心消费者把它当作“纯餐饮平台”,从而影响在“多”上的竞争——生态高度依赖外部商家,品类丰富度受制于合作方。为此,急需通过自建前置仓或绑定核心品牌的方式,系统性完善全品类布局,进而拓展利润空间。
京东在“多”和“好”上有优势:自建物流经验丰富,冷链技术覆盖生鲜全链路,3C数码、家电等高客单品类形成品质壁垒,中高端用户信任度强。
但在“快”的全域比拼上,京东的骑手资源落后——因此,希望用更高的行业薪资和足额的五险一金,号召“兄弟们”激活履约终端的“鲶鱼效应”,挑战美团的护城河。
而阿里系,在“多快好省”上都有一定基础:淘宝有上亿用户流量,饿了么有400万骑手,盒马门店相当于仓库,三者合力打造了“网购低价”与“周边急送”的双通道。同时,菜鸟的冷链网络与天猫超市数据深度协同,能精准预测需求。
它们的困扰,源于协同效应未完全释放,比如饿了么与盒马的配送体系存在内耗,高频次外卖用户向高客单零售的转化效率低下,在县城市场面临整体履约成本过高。

盒马鲜生门口等待的配送员
在短期内,分秒必争的送达速度,以及对下沉市场的布局渗透,是行业的增量核心。而县域市场和高客单价的品类,又决定了市场增长的天花板。
在“让商品离消费者更近一点”的实现路径上,美团与京东分别采取了两套差异化策略:
美团采用“闪电仓”的轻资产模式,由第三方负责选址开店、建设与日常运营,美团提供算法、商品库及配送支持。目前入驻商户已达3万家,计划2027年扩至10万家。凭借规模化覆盖核心城区,“以量取胜”的策略可以显著缩短配送半径。
而京东则选择了重资产模式的“共享仓”:通过整合自建仓及社会仓配资源,要求商家前置备货入仓,使商品实现“入仓即享”分钟级配送服务,同时享受统一质检、包装与温控保障。
对比而言,“闪电仓”胜在规模与速度,以最低边际成本实现网格化覆盖,适配高频日用品类;“共享仓”强在品质与成本,通过集约化存储降低品牌方物流成本,保障高客单商品交付体验。
现阶段,美团凭借密度领跑市场,但京东若突破“共享仓规模效应”,阿里若打通生态闭环,均可能重塑格局。
长期来看,AI预测、无人配送等技术变量,叠加巨头在会员体系、流量入口与供应链上的生态融合能力,将共同构筑难以逾越的行业壁垒。

无人机配送

后记:本质是效率改革
当前,中国的零售市场依旧高度分散,商超、卖场、夫妻老婆店等传统业态仍是本地日常购物的主流。这些模式自救多年,却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降价就会亏本,想卖快点又没那么多顾客。即便当下房地产遇冷,租金下降,也还是走不出困境。
于是,“即需即得”的即时零售,凭借“匹配效率+规模效应+履约能力”构建的新效率体系,对那些既难以降价、又难以加速周转的传统零售形成了降维打击。
一方面,它是传统零售效率困境倒逼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消费者极致效率需求催生的结果——新老业态的更替,意味着整个行业将接受残酷的洗牌。
这场明争暗斗的效率革命,终究会如电商当年一样,春风化雨般融入寻常百姓家。

本篇作者 |袁一音|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