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践悟 | 公平公正 风清气正

河南省林州市纪委监委聚焦企业生产发展,深入民营企业开展“嵌入式”监督,精准解决涉企问题。图为该市纪委监委联合市应急管理局对重点产业项目开展专项督查。 秦阳 摄

湖北省襄阳市纪委监委聚焦影响企业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推动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图为该市纪检监察干部在市政务服务中心了解情况。 张凡 摄

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聚焦吃拿卡要、冷硬横推、违规收费、趋利性执法等严重影响市场秩序问题,督促纠治整改,促进保持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实践中,如何找准着力点切入口,严厉查处干扰群众生产经营行为,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我们采访了三位地方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

本期嘉宾

余世明 湖北省襄阳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罗厚清 湖南省株洲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赵 刚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委常委,州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突出点、监督切入口、纠治着力处深化整治

记者: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深入整治营商环境、基层执法、窗口服务等方面突出问题,为经营主体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余世明:襄阳是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当前正依托区位、产业、资源优势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我们把护航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聚焦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良法善治的法治环境、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系统完善的产业生态环境、和谐宜居的社会生活环境等5个方面,从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涉企执法监管、惠企政策落实等方面切入,强化精准监督执纪执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清障护航。实践中,注重把握营商环境的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从政企两端双向发力、双侧并进,用好“专”的手段开展小切口整治。一方面,聚焦企业所感和困难诉求,深入查找营商环境中的温差、落差和偏差,动态清除、集中惩治,为政策落地清障、涉企服务清阻。另一方面,紧盯涉企职能部门履职情况,盯责任、盯作风、盯纪律,强化“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优化发展环境”监督,与涉企执法司法部门联动建立“双专班、双方案”,细化11项任务明责压责,通过自查整改、信访件和问题线索起底、举报投诉情况起底、执法案件评查等举措,重拳纠治对企业执法简单粗暴、随意执法、选择性执法、趋利性执法等问题,监督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司法。

罗厚清:我们推动树牢“抓营商环境就是抓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落实“办案是最有力的监督”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突出点、监督切入口、纠治着力处,开展营商环境方面问题专项整治。从企业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从困扰企业最突出的问题抓起,围绕以往经营主体反映较多的职能部门、监管单位吃拿卡要、违规收受红包礼金等作风和腐败问题,以及行政执法单位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的检查“任性”、处罚随意、违规摊派收费等现象,用好传统信访监督、巡察监督等方式,开辟网络监督渠道,“线上+线下”广泛收集受理企业和群众投诉举报,对反映集中、问题严重、影响恶劣的,专班研判、专案查办,严肃查处了一批侵害企业、群众利益,损害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有力维护了经营主体合法权益,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赵刚:我们通过穿透“政策链、审批链、执法链、服务链”的系统治理,全力为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构建“室组企”联动监督机制,组建督导组并邀请企业担任“监督员”,综合运用蹲点调研、体验式暗访、开通涉企线索“绿色通道”等方法,精准收集企业反映强烈的堵点难点痛点,确保监督有的放矢。在此基础上,聚焦关键领域靶向发力,一方面,坚决破除准入壁垒,紧盯地方保护主义和各类隐性门槛,强力推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执行,深入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及证明材料,大幅压减相关时限,并依托“物理隔离+零接触评标”等科技手段,严查严打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将监督探头嵌入工程招投标、涉企资金管理等高风险环节,深挖严查涉企领域腐败案件。同时,着力疏通政策落地梗阻,搭建“亲清会客厅”平台,建立“企业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闭环工作机制,精准纠治政策悬空、兑现迟缓等问题,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此外,大力推行“扫码备案”“企业安静期”制度,实施“一业一查”跨部门联合监管,严厉整治选择性执法、多头重复检查等扰企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营造“准入公平、办事高效、经营安静、维权畅通”的营商新气象。

治标治本一起抓,实现个案查处向系统整治、全域治理转变

记者:如何坚持治标治本一起抓,在严查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推动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

余世明:把企业和企业家的痛点作为完善制度、深化改革的靶点,最大程度减少环节、打破壁垒、消除痼疾,才能让经营主体本固根深、枝繁叶茂。我们在查处问题的基础上,强化个案剖析、类案分析,用好纪检监察建议等有效手段,督促职能部门坚决扛起责任,健全体制机制、补齐管理漏洞,实现从“查处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如在查处个别党员干部在受理涉企资金、奖补资金过程中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等问题后,推动行政审批、财政、发改等部门优化重塑涉企资金服务流程,分别制定出台涉企资金直达管理办法、降低市场主体中介服务成本的实施意见等制度,目前已实现135类涉企资金事项线上申报,63类事项“免申即享”。强化内外双向联动监督,“室组地”联动、“监督+监管”协作,做实做细“规范涉企监管执法行为、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查处一批营商环境领域违纪违法案件,推动完善74项制度。解剖典型案例,深挖共性根源,靶向整治企业诉求重复反映、处置拖沓、责任空转等作风顽疾。今年4月,我们建立襄阳市企业诉求受理系统,归集20多个涉企诉求受理渠道,将全流程监督嵌入诉求办理各环节,构建起诉求实时调取、进度动态跟踪、问题靶向纠治的监督格局。

罗厚清:我们坚持查改一体、标本兼治,深入剖析损害营商环境典型案件中暴露出的普遍性、深层次问题,推进以案促改促治,着力解决影响营商环境的制度性漏洞、机制性梗阻、体制性障碍。实践中,将事后查案转变为事前监督、流程监督,创新“监督+服务”工作模式,依托监督服务微信群,构建“群众提出问题诉求、企业发出审批需求,相关部门主动认领办理,纪检监察机关跟进监督”机制,破解问题解决不了的“旋转门”、审批看得见摸不着的“玻璃门”、因非市场因素干扰被迫退出的“弹簧门”。在外地企业落户株洲、本地企业扩大经营等方面,实行“洽谈即服务、签约即供地、拿地即开工、开工即配套、竣工即交证、投产即培育”的全周期监督模式,推动职能部门主动跟进服务企业,及时发现和纠治工作失职失责、作风不严不实等问题,助推项目尽早落地达产。同时,我们深化清廉株洲建设,推动各级各部门立足自身工作内容和行业特点,探索开展阳光、公正、高效的“清廉大厅”“清廉项目”等特色清廉单元建设,打造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营造和谐公平的营商环境。

赵刚:我们将查处个案作为系统性治理的起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效果。针对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件,在严查快处基础上深入剖析根源,推动系统施治。例如,针对招投标领域问题,推动建立远程异地评标模式,配套强化专家库监管、评标现场管理和技术阻断措施,多措并举压缩权力寻租空间。推动职能部门深化改革,精简权力事项和材料,推行“一张清单明权责”,解决多头审批、重复提交问题;制定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为公职人员划出红线底线;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将有效经验上升为制度规范,从根源解决权力配置不科学、使用不规范问题,提升治理稳定性和法治化水平。构建多元协同、智能高效监督体系,整合资源,内部落实“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及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外部畅通举报渠道,优先快办涉企线索;依托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精准收集民意,确保差评整改到位;联动监督,整合公共资源交易与政务服务数据,实现交易全留痕可追溯、服务全环节可视可监督,提升监督穿透力和精准度。同时,持续深化警示教育,以案释纪释法,引导党员干部规范廉洁用权,为经营主体营造一流发展环境。

为经营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记者:严厉查处干扰群众生产经营行为,为经营主体提供广阔空间、有力保障,还需要抓住哪些关键点持续发力?

余世明:我们将坚持压实责任与健全机制相结合,监督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健全营商环境建设统筹推进、督促落实的工作机制,制定护企安商的务实举措,构建一抓到底、齐抓共管的责任格局。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建立健全常态化与企业沟通机制、诉求闭环办理机制,敏锐捕捉经营主体的急难愁盼和“中梗阻”现象,以小切口专项整治深化正风肃纪反腐,积小胜为大胜。坚持依纪依法惩处与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相结合,统筹案件查办和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的关系,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相统一,制定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设定交往“区间”,划清交往“红线”,推动构建亲清统一的政商关系,引导党员干部大胆为企业搞好服务,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完善营商环境领域追责问责机制、容错纠错机制,树立鼓励担当、护航发展的鲜明导向。

罗厚清:我们将聚焦责任一体落实,把监督、监管攥指成拳,重点完善监督联动机制,推动各方互通信息、统筹力量、共享成果,构建上下贯通、左右协同、齐抓共管的责任格局。紧盯损害营商环境中“政策兑现难”突出问题,重点纠治惠企政策“难兑现、慢兑现、乱兑现、不兑现”以及政策落实打折扣、优亲厚友等问题,并针对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根源,着力强化政策公开性、透明度和执行力。充分运用大数据监督信息技术手段,在工程项目招投标、投融资等重点领域,以及企业项目审批办证、惠企资金审批拨付等关键环节,开展“行权数字化”监督,让数字监督成为主管部门、执法人员头上的“紧箍”,督促主动履职、规范用权。

赵刚:我们将着力推动政策落地“零时差”,持续开展相关政策宣传活动,将服务前移至经营主体端,做好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宣讲解读。紧盯减税降费、融资支持等惠企政策兑现,督促推广“免申即享”“直达快享”模式,严防政策悬空、资金趴窝。严查功利性执法、多头重复检查等问题,协同部门清理违规准入限制,激活市场活力。严查利益输送与懒政怠政,保障“全生命周期帮办”机制运行,细化政商交往边界,激励干部靠前服务、守牢底线。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健全协同机制,形成“线索移送—联合督查—结果运用”闭环,借鉴跨部门联动模式凝聚治理合力,为经营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全力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记者 李张光)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