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政协报
儿童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今年“世界儿童日”前夕,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举办研讨会并发布《2024年乡村教育发展报告》,其中乡村儿童全面发展的现状引人深思。
乡村儿童需要什么?社会公益力量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做些什么?如何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与帮助,让乡村儿童得到全面发展?关注该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从多个维度提出意见建议,为乡村儿童全面健康发展营造优质的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更高人口素质保障。——编者
乡村儿童需求更加多元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秋收过后,枯黄的玉米秸秆被捆扎起来、堆在田边。
倚靠着高高的秸秆垛,火红乡岩脚小学的小学生樊小希,会在课余时间无聊地翻看一本已经看过无数遍的老旧图书。
班级里最优秀的孩子陈薇淇时常会感到孤单。哪怕是期中考试得了100分,也只能对着院子里的摄像头,举起奖状高喊着:“妈妈,你快看呀……”
老街上的人都知道,村子里有个会唱歌的小女孩。可对于11岁的童梓然来说,一首歌唱了很多遍,唱来唱去,听众也只有眼前的大山。
……
如今在乡村,孩子们拥有明亮的教室甚至智能教学设备已不再是难事,如何更高质量、更精细地促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成为新的课题。
“在对乡村儿童的物质保障逐步完善的同时,其健康关怀、体育素养、情感关爱等方面需求的满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张军扩曾就儿童发展问题多次进行调研,该基金会正在运行的15个儿童发展社会试验项目,覆盖了各地的65个县。
在他看来,在如今少子化、老龄化和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背景下,给予乡村儿童全面、平等、优质、与时俱进的全方面成长支持,显得越发迫切。
随着乡村儿童需求更加多元,根据新时代平衡充分发展的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有机统一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各界正在为改善乡村儿童发展问题做出种种努力。
今年“世界儿童日”到来前夕,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4年乡村教育发展报告》显示,目前众多社会公益组织致力于解决乡村学生面临的局限性学习内容以及综合素质培养不足的挑战,确保乡村学生能够获得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全面发展。
“乡村要振兴,普惠儿童发展保障是基础,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扩大普惠服务供给、打造儿童友好的融合公共服务体系,更加有利于促使不同起点的孩子都能得到帮助与支持,更好地迎接成长。”张军扩说。
公益组织服务助力全面发展
当下,社会公益组织正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尤其在助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方面,作用日益凸显。
针对欠发达地区素养教育资源不足、学生全面发展不充分等问题,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2014年发起“加油未来”项目,通过引入加油课程、打造加油空间、开展加油关爱、赋能加油领航者等举措,以县为单位在乡村小学持续开展,综合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效能、身心健康。
截至今年10月,该项目已在云南、贵州等8省(自治区、直辖市)23县(市、区)的850所学校开展,受益乡村师生58.15万人次。
开展“加油未来”阅读课后,阅读空间里总会出现樊小希的身影,他想要读完一千零一本书;上完第四节“加油社会情感课”,陈薇淇明白了,成绩不是衡量好孩子的唯一标准,帮助同学有时候会比收获成绩更快乐;童梓然在经过正规的声乐学习后,歌声更加嘹亮和欢快了……
为了更好地改善乡村留守儿童缺失陪伴的问题,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还于2015年启动“童伴妈妈”项目,通过培育乡村女性开展乡村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确保儿童福利服务递送“最后一公里”的畅通。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居集镇,身为深沟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的全国政协委员马晓丽,也在基层教学一线发挥着“童伴妈妈”的作用。
去年12月,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在灾后恢复重建阶段,马晓丽和支教老师利用自身所学,在灾区“帐篷小学”参与心理疏导,带领学生唱歌、画画、玩游戏,引导大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如今,她是校内舞蹈社团的指导老师,以乡村美育助推儿童素质全面发展。
“无论是跟随音乐的旋律,释放内心最真挚的渴望,还是引导学生享受自然环境的滋养,都是在涓滴成海的过程中,逐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绽放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花。”在马晓丽看来,让每个乡村儿童都能在成长中受到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好的资源供给、有机会浸润在更适宜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受益的不仅是孩子自身发展,更深切关乎为乡村振兴打好坚实的人才基础。
马晓丽建议,公益组织可与地方政府、乡村学校等共同构成项目团队,明确分工,通过政府财政投入和社会捐资,统筹教育资源,注入到乡村学生全面发展的乡村学校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实践设计三个方面,从而提升乡村学生心智、情感及精神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重在支持人的成长
从2016年到2018年,贵州省为爱黔行公益服务中心以专项基金形式在乡村地区做了两件事:针对困境学生做一对一资助;联合全国高校支教社团,开展以音乐、舞蹈、美术、手工等为主题的艺术支教夏令营。
“夏令营里的孩子们特别开心。”该中心秘书长詹瑶说。随后,“大山里的音乐课堂”公益项目应运而生,通过为乡村小学建设音乐教室、开展乡村音乐老师培训、进校督导、线上课程录制、组织音乐嘉年华活动、孵化名师工作室等,弥补乡村地区音乐美育教育的缺失,培养乡村儿童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这些年来,“大山里的音乐课堂”已经在贵州、云南、湖南、四川、陕西等地超过420所乡村学校实施,詹瑶欣喜于音乐带给孩子们的改变,“曾经唱歌会破音的女孩成了乐队主唱,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叛逆男孩,因为架子鼓,如今开朗向上……”音乐陪伴孩子们成长,对他们的向上向善道德素质的培育与提升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项目开展过程中,詹瑶深有体会的是,硬件的捐建是必要的,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支持人的成长。
这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的想法不谋而合。她曾带领剧院工作人员在河南省光山县创办“首届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让孩子们尽情地“在艺术的田野上一起奔跑”,缩小城乡孩子精神生活的差距,鼓励他们面对未知世界时积极探求并努力自我超越。
冯俐坦言,促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需打通育人空间,以学校为主导,协同家庭、社区、公益组织在教学资源建设和管理评价上的作用。“既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还能将知识学习转化为实践能力,为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冯俐说。
“助力公益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全面促进乡村儿童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并非一日之功,相信在各界人士的共同接力下,瞄准需求、整合资源、共同携手、持续发力,定能为乡村孩子圆梦,让他们拥有更加多彩的未来。”为此,冯俐呼吁全社会进一步创建更加包容、可持续的乡村儿童友好发展服务体系,搭建交流平台,吸引更多人关注乡村儿童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公益力量在儿童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