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灰鸽叔叔
@E**:
老妈送来的菜,我不爱吃,咋拒绝?不拒绝的话,又怕她再送来。
这是群里的话题,结果共鸣非常多,大家七嘴八舌讨论了半天,最后给出了一个标注答案,概括下来三个字:
收,谢,扔。
长辈送来的,哪怕自己内心并不喜欢,也收;收的时候,欢天喜地;实在不想要,等他们走了处理掉就行。
如果她们下次还送,重复上述流程即可。
不要纠结什么“不拒绝,她还会送来”——就算你拒绝,她还是会送来。而且每次拒绝都会让她不开心。
对长辈来说,自己做的饭菜被夸赞,被需要,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别轻易说“我不要”“你别弄了”“你休息休息”,事实上,就算她在小区里抱怨,说什么你饭菜都不会弄,还得靠她,对她来说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人生越走向后半程,越担心自己“不被需要”。饭菜是老人能想到的、最直接的表达“我果然还有用”的方式。她不可能帮你写方案,也没法帮你写PPT,饭菜就是两代人维系联结的“道具”。也不要太担心“老人家辛苦”,偶尔点个菜,说我想吃你做的糖醋小排了,那边肯定特别欣喜。
换位思考,你给孩子打包好了饭盒,打算给他个惊喜,孩子说妈妈不用,我和同学约了肯德基,你肯定也气得鼻子冒烟。
“享清福”不是对着电视机发呆,“被需要”才是生活的动力。
@J**n:
我是个特别热爱和关注足球的家长,之前半年给学校对口的体育老师态度诚恳的提过两次建议,但是后来是越来越混乱,忍不住给校长信箱发了一篇檄文,对应的建议也发到了训练群。言辞虽有激烈之处,但也不是凭空捏造的内容。第二天学校约我去聊,当时我有表达会录音,所以老师们态度都很好,但第二天我就不是校队队员家长的身份了。学校还对我做了调查,说什么咨询了法律顾问、现在网警也很发达之类,我该怎么办?后续会不会给我孩子穿小鞋?
原问题非常长,包括那个“檄文”我也读了。
我先说句实话啊——就是咱们家长,如果打算“硬来”,心里有数这些表述会让学校或者老师“不爽”的,一定要先找到足够多的“支持者”。
首先要得到孩子和孩子他妈的支持,家庭观点要统一。不能孩子觉得没必要,妈妈觉得不值得。有时候孩子都放下胜负心了,家长还在怒发冲冠,就有些傻。
其次要得到其他家长的支持,不能让自己的建议成为“少数且另类的观点”。我之所以写檄文,是因为我“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甚至最后有一个联合签名,那学校就不得不做出改变,最后也很难给孩子“穿小鞋”。
如果没搞定“统”,凭着一腔热血就去“战”了,那就变成“刺头”了。
另外你说到对应的建议除了发给校长信箱,也发到了训练群——“群”这事儿就比较敏感了。你很难保证没人会截图出去,更难保证大家的想法和你一致。有人是既得利益者,有人觉得就是交交朋友,对比赛结果无所谓,你直接说这是“乱象”,节奏也偏快了些。
另外一个比较实在的点:咱是不是打算让孩子走职业足球的路线。如果不是,也没必要付费参加培训。所谓的屡战屡败,就当让孩子强身健体交交朋友了。如果要走职业路线,那就得做下调研,看看俱乐部和教练的情况,不要陷入“付费登场”的泥潭中。
如果现在已经有那么些尴尬,也不想采取“转学”那么极端的做法,那就让孩子妈妈更多参与家长群的沟通,你先“隐藏”一阵。大家要忙的事情很多,隔段时间自然就忘了。
@I**1:
灰鸽叔叔给咱事业单位离职人员讲几句励志的呗。
哼哼。你看“反诈老陈”。励志个大头鬼啊。
我们都得说实话:之所以当年从事业单位离职,要么出于对规矩的不爽,要么出于对收入的追求。现在收入不行了,后悔很正常的。我说加油,相信明天会更好,你也不信啊。
站在人性的角度,现在有用的“励志”,不是“向上努力”,而是“向下比”:觉得自己过得不行,一看以前的老同事,妈呀更惨,就会觉得“先别抱怨了”。
我不是太清楚你从哪儿离职的,你可以抽空了解一下,看看以前的领导有多少被抓的,以前的同事有多少被优化的,假设自己不是剩下的“幸存者”,心情就会好一些。
虽然这么做有些“建立在别人痛苦上”的意思,但“励志”的第一步,就是先让自己不痛苦。如果能意识到别人的困境,暴戾之气会少很多,也不会那么急躁了。
而且,咱发朋友圈的自由,多少还是比体制内的大得多了,对吧。
猫:果冻的小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